鎮江市外貿“后危機”時期的潛力與隱憂
2010-07-27 10:28 來源:鎮江日報 責編:喻小嘜
- 摘要:
- 然而,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在成績的背后,一些金融危機前就暴露出來的問題,在“后危機”時期依然存在。這主要包括三方面——
【CPP114】訊:上半年,我市進出口總額增幅達四成以上,已基本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
外貿“后危機”時期的潛力與隱憂
自2002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開始,鎮江進出口總額至今已翻了近兩番。全市工業品銷售收入前50位企業中,38家是外貿企業;出口前20位企業中,9家位列全市利稅總額前20名;金東、奇美、大亞3個銷售超百億企業都是外貿企業;外貿創造就業崗位超過35萬個;目前,全市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0%,年均拉動GDP增長2.6個百分點……盡管我市外貿銷售絕對值僅列全省第六,但在本市經濟體系中已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
最新統計顯示,上半年,全市進出口總額38.65億美元,同比增長43.65%。其中,出口22.25億美元,增長39.95%;進口16.4億美元,增長48.99%。其中6月份,全市進出口總額7.2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出口4.14億美元,走出連續20個月低于4億美元的低迷,連續兩個月站在4億美元以上,比2008年同期高17.9%。
我市外貿為何能實現四成以上的增幅,重回金融危機前的“巔峰時刻”?
從政府層面看,出臺市級扶持外貿發展20條意見,給予外貿企業境內外參展、出口信用保險、“走出去”等方面財政扶持。在這些政策的幫助下,鎮江外貿企業參加境內外重大展會的成本已近乎為“零”。一年中,我市組織500多家企業參加廣交會、華交會等境內外重大展會,獲得展位近600個;借助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等區域合作或國家間合作框架,我市積極鼓勵企業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同樣獲得了許多意外的外貿機遇。另一方面,政府對一些特色產業深入挖潛,鼓勵其從間接出口轉為直接自營出口。此外,對高能耗、高污染、資源型外貿企業,雖然不予其享受扶持政策,但政府獎勵其高新技術改造和研發行為,推動其實施品牌戰略,鼓勵其到境外注冊、投資興業。
這方面的成功范例較多,以大亞科技為例,該企業旗下的“圣象地板”經營實體陸續在美、俄、韓等地設立辦事處或組建公司,成功規避了貿易摩擦導致的各種風險,企業效益躍上新臺階;往年沒有直接出口的鎮江船廠,主打產品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特種船舶,政策鼓勵引導該企業實現了自營出口,上半年出口額就達6000萬美元;環太硅科技公司在政府引導下將其太陽能產品自營出口至歐美發達國家,出口額超過2500萬美元……
市政府與相關部門在聯動工作機制方面也有創新舉措。我市建立了“三外企業經濟運行與風險防范實時監測機制”,對全市36家重點外經貿企業實行領導掛鉤“點對點”服務制。
相關部門都研究出臺了提高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的各項措施,海關8項措施、檢驗檢疫9項舉措取消了640種商品檢驗費;國稅加快出口退稅速度,“先退稅后核銷”擴大至50家重點企業;金融推廣“淡馬錫”中小企業融資模式,舉辦外貿專題“金融服務日”活動;信用保險投保額2.7億美元,增長2.4倍。政府引導企業用足用好政策,加大與進出口銀行、信用保險等政策性機構合作,目前已有9個項目在進出口銀行設計貸款方案,貸款規模15億元。
從企業層面看,全市出口前20位企業平均增長56.2%,高于全市16.2個百分點,索普、天工、大亞、沃得等重點企業出口高速增長,鎮江船廠、環太硅科技成為新的出口大戶。高新技術產品、船舶、汽車零部件、自行車等出口增長強勁。主銷市場總體平穩,對港臺出口倍增;新興市場中,對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出口增幅高于60%。為應對金融危機和貿易摩擦和壁壘的挑戰,外貿企業老總們都把目光聚焦到優體外貿結構特別是產品結構方面。除了加強管理、節約成本外,這些企業在開拓市場、保有市場占有率方面主要依賴產品“出新”。以丹陽順發電器公司等小企業為例,公司業務人員在廣交會上獲得了出口信息,其生產的新型熱水壺、榨汁機等最終被歐美幾家公司看中,眼下拿到的訂單已超過1000萬美元;生產汽車零部件的華久輻條公司在遭遇貿易摩擦和人民幣匯率變化等多重打擊后,去年出口額下降15%,今年公司根據國際國內市場需求,迅速淘汰了部分產品并研發投產新產品,目前已實現出口增長80%。
然而,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在成績的背后,一些金融危機前就暴露出來的問題,在“后危機”時期依然存在。這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規模企業數量少,外資企業占比偏高、隱憂大。我市僅有金東一家入圍全省進出口百強,而去年全市平均進出口額為621.8萬美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2.3%。與此同時,我市外資企業進出口占全市比重超過七成,中資企業實力亟待壯大。
二是資源型產品占主導,高科技產品出口雖然今年以來增長了1.2倍,但占全市出口總量比例極低(僅占3.3%);而與此同時,農副產品、服裝出口增長乏力,增幅不到5%。分析原因,主要是我市自營出口企業所占比重不高,一些新興產業立足滿足內需。這與國家將出口導向型經濟向內需為主型經濟轉向有關,因此這方面反而應當“樂見其成”;而那些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生產的農副產品、服裝等出口下降,表面上的原因是由于經濟回暖、“土豆效應”(指危機中人們吃不起面包轉而求其次,以土豆等雜糧充饑的標志性行為)消退,而深層次的原因是:我市這類出口產品至今缺乏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也至今沒有穩定的出口渠道,值得所有業界人士重視。反觀堂皇、佩爾擁有自主品牌和設計能力的紡織服裝企業,出口仍能保持30%以上的增長。
三是出口產品結構仍需優化,受我市既有產業結構影響,紙張、化學品、塑料制品、賤金屬和礦產品出口占全市比重長期超過60%。近年來水泥、鈦白粉等產品順應國家政策調整,出口已經明顯減少。紙張、化學品、五金工具、焦炭、鋁箔等產品都是鎮江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不僅科技含量較高,對環境的影響也遠低于全國同行業平均水平,但此類產品極易受到國家政策調控和國際貿易摩擦的沖擊。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