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吁中國紙質文物保護修復應百家爭鳴
2010-12-08 08:53 來源:中國紙業網 責編:劉慧
- 摘要:
- 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紙張使用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同時,紙張對保護和傳承中國五千年文明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紙張不僅是生活、祭祀的必需品,也是傳承文化、記錄文字的唯一物品,同時還作為包裝用紙。
【CPP114】訊:7日,在甘肅省城蘭州舉辦的“紙之路”第四屆東亞紙張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來自東亞五國中、日、韓、朝、蒙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約180余名專家和學者圍繞傳統造紙術與紙質文物的保護和修復展開了交流和探討。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保護修復培訓中心主任詹長法在會上呼吁,對紙質文物的保護和修復,官方應倡導其多樣化發展,鼓勵“百家爭鳴”。
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紙張使用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同時,紙張對保護和傳承中國五千年文明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紙張不僅是生活、祭祀的必需品,也是傳承文化、記錄文字的唯一物品,同時還作為包裝用紙。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沖擊,這導致傳統手工紙的用途逐漸消失,基本失去書寫功能,只是在民間祭祀和清明節“掛親”時,才用得著。這不僅使得這項古老技術產業開始萎縮,也使得紙質文物的保護和修復面臨窘境。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保護修復培訓中心主任詹長法表示,紙張是亞洲文明重要的載體,紙質文物記載并見證了數千年亞洲文明的發展,但也是極為脆弱的文化遺產,我們應竭盡全力保護和修復足以使文明繼續傳承下去的“載體”。
“每一件紙質文物的保護和修復都具有其特性,我們不能一味追求修復的‘產業化’和‘規;’而破壞修復過程中存在的多樣化和個性化”,詹長法說,中國紙質文物的保護和修復除面臨“后繼無人”的困擾外,還存在著一些傳統的“家族繼承”式修復技術的逐漸消亡。
詹長法解釋,政府倡導建立“大一統”的修復標準對紙質文物修復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對文物個性及特性的整體評定中產生影響,可能造成難以恢復文物原貌及其真實價值。
貴州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彭銀稱,貴州傳統手工紙的制法,有一整套生產工序,不論采用何種原料,抄造何種紙張,基本都是大同小異的步驟。但隨著“撤村設區”的進程,現在以造紙為業人家越來越少了,多是上了年紀的人農閑時作為副業。她擔憂的表示,不知道在這輩老藝人之后,能否依然看到紙坊里吱呀的水碾和水碓旁有忙碌的身影。
復旦大學教授陳剛在研討會上感慨的說,農村城市化進程加速了傳統造紙術與紙質文物的保護和修復技術的退化,雖然有不少古老技術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但主動申請的并不多,基本都是自生自滅,直至最終消亡。
與會中國專家一致,古老技術的保護和修復目前處于無序狀態,政府在對其規范的同時,應允許“百家爭鳴”,引導并鼓勵傳統小作坊等“家族”繼承個體的存在和繼續發展。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紙質包裝產品專色印刷的控制
淺析:電子書“對戰”紙質書的優勢劣態
紙質包裝盒價漲2成 今后網民將為包裝多掏錢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