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視角:報刊亭的強和報刊的弱
2012-12-07 10:47 來源:金華日報 責編:喻小嘜
- 摘要:
- 我們身邊的報刊亭越來越多,而讀報看雜志的人卻越來越少;附著于報刊亭的服務、功能越來越立體、多元,而它的本來面目卻越來越模糊。
【CPP114】訊:金華市區江北西市街,一個繁華的商業圈,這里有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店———郵政報刊零售點,很多市民對這里很熟悉,也很有感情。上月底,這個承載著很多人美好經歷的“文化小棧”關門歇業,引起人們的感慨與回憶。
小店關門的最后時刻,筆者在現場感受到了那種冷清與凝重。幾名工作人員將書架上全新的報紙雜志撤下來,成捆成捆地打包放在角落。有讀者進來挑選,有些不解:“這是怎么了?”工作人員回答:“要撤了。”于是,幾個讀者心有不舍,拿出手機拍照留念,還有的多買了幾份報刊,“以后就沒了,總覺得不是滋味”。
似乎是看多了人們的依戀與不舍,在這上了好幾年班的小楊半玩笑地說:“知道要關門了才知道珍惜舍不得,平時怎么不多點支持,多買點報紙雜志呢?”話說得有點酸。小楊甚至有些自責:“是不是我的工作做得不夠好,它在我的手上歇業了?”其實,大勢如此,有些東西僅靠小部分人的“支持”是挽不回的。
放眼當下,大小書店關門的消息不絕于耳,已經成不了新聞。這家專賣報紙雜志小店的撤離,也不會引起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至多只是在某些人的心底掀起一點漣漪,一點不舍。為什么人們會對一個留不住的小店念念不忘?自然是有她的好。
西市街上的這家郵政報刊店零售點,已經堅守了30多年,近年來卻每況愈下。這幾年,它一直是在虧損經營,一年的“贏利”只能勉強維持營業人員的工資。而這么好的地段,這樣的黃金商鋪早成了人家盯著的“大肥肉”。郵政雖有公益的一面,但也是企業,人們對這個文化小棧的撤離大多還是理解的,畢竟報刊零售的頹勢難改,僅靠利薄量少的報刊是撐不下去的。
雖然現在報刊亭滿大街都是,但人們多少懷念這家小店的味道,一種淡淡的溫暖的文化味。市民邢先生曾是這里的忠實粉絲,他在這里買了28年的報刊。每天,他都會來這里取自己訂閱的報刊。為什么不將報紙訂到家里?邢先生說,因為搬家,家里的地址會改,但這里是一直不變的“據點”。“如果這個點撤了,我可能會終止訂閱。”邢先生對此很惋惜,“西市街的商業氣氛已經夠濃了,這個零售點歇業不僅是撤了一家店鋪,更是少了一道文化風景。”
這家小店就如書店一樣,在默默地吸引讀者。在這里看報紙翻雜志,你可以很自在,很隨意,工作人員不會來趕你,不會對你翻白眼。不少男士在妻子逛街購物時,會到這里來尋找安寧,靜下來慢慢等人。更不用說,那么多鐵桿“粉絲”會從大老遠跑來,就是為了看看一本雜志到了沒有,仿佛會老朋友一樣,不去不得味。在金華,這么特殊而有文化味的“小地方”真的很少很少,而且正越來越少。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現在即使是“鐵桿粉絲”也在減少,在流失。畢竟網絡的沖擊太大,工作壓力漸大的都市人,不僅讀書看報的時間大量被擠壓,而且閱讀習慣也在電子化,網上可看書,手機上能讀報,報刊亭的沒落是必然的。
這家小店的撤離,從另一方面說,也是分流引起的,是報刊亭的集體強盛造成的。因為有了替代品,因為僅僅西市街周邊,人民廣場附近就集中了10多個報刊亭。能說不便民?但是,這或許只是報刊亭名義上的勝利,因為如今的報刊亭,已非從前單純的報刊亭。現在所謂的報刊亭,不僅賣報刊,更賣水賣飲料,而且代繳水電費,賣汽車票,賣彩票……可以說,報刊的贏利只是小頭,生存還得靠那些雜七雜八的服務。再看看報刊亭起家的“本行”,一些高端雜志報紙難銷滯銷,一些有品位的綜合性報刊走不動,于是各種市井八卦、生活養生興盛不息。
大多報刊亭現在嚴重偏科,但這也是被逼無奈。所以,人們才會懷念西市街上的這家小店,因為它全面,它賣的報刊有600多種,就像大超市一樣,到這里基本能買到想要的。還因為它駐守在最市中心,最老金華的地段,所以,雖然要挑報刊最多最全的地方,金華火車西站附近的郵政報刊批銷中心也有,但那樣的距離就遠了。一如當年新華街上新華書店撤離,不方便是自然的,還好新店距離不遠。
我們身邊的報刊亭越來越多,而讀報看雜志的人卻越來越少;附著于報刊亭的服務、功能越來越立體、多元,而它的本來面目卻越來越模糊。一家最老最典型的報刊小店的關停,多少還是照出了些什么。一座幸福、感人的城市,需要一個個溫暖的文化小棧,需要能讓匆匆人們駐足的心靈驛站———而不僅僅是越來越多、越來越龐大的商場、購物體。
小店關門的最后時刻,筆者在現場感受到了那種冷清與凝重。幾名工作人員將書架上全新的報紙雜志撤下來,成捆成捆地打包放在角落。有讀者進來挑選,有些不解:“這是怎么了?”工作人員回答:“要撤了。”于是,幾個讀者心有不舍,拿出手機拍照留念,還有的多買了幾份報刊,“以后就沒了,總覺得不是滋味”。
似乎是看多了人們的依戀與不舍,在這上了好幾年班的小楊半玩笑地說:“知道要關門了才知道珍惜舍不得,平時怎么不多點支持,多買點報紙雜志呢?”話說得有點酸。小楊甚至有些自責:“是不是我的工作做得不夠好,它在我的手上歇業了?”其實,大勢如此,有些東西僅靠小部分人的“支持”是挽不回的。
放眼當下,大小書店關門的消息不絕于耳,已經成不了新聞。這家專賣報紙雜志小店的撤離,也不會引起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至多只是在某些人的心底掀起一點漣漪,一點不舍。為什么人們會對一個留不住的小店念念不忘?自然是有她的好。
西市街上的這家郵政報刊店零售點,已經堅守了30多年,近年來卻每況愈下。這幾年,它一直是在虧損經營,一年的“贏利”只能勉強維持營業人員的工資。而這么好的地段,這樣的黃金商鋪早成了人家盯著的“大肥肉”。郵政雖有公益的一面,但也是企業,人們對這個文化小棧的撤離大多還是理解的,畢竟報刊零售的頹勢難改,僅靠利薄量少的報刊是撐不下去的。
雖然現在報刊亭滿大街都是,但人們多少懷念這家小店的味道,一種淡淡的溫暖的文化味。市民邢先生曾是這里的忠實粉絲,他在這里買了28年的報刊。每天,他都會來這里取自己訂閱的報刊。為什么不將報紙訂到家里?邢先生說,因為搬家,家里的地址會改,但這里是一直不變的“據點”。“如果這個點撤了,我可能會終止訂閱。”邢先生對此很惋惜,“西市街的商業氣氛已經夠濃了,這個零售點歇業不僅是撤了一家店鋪,更是少了一道文化風景。”
這家小店就如書店一樣,在默默地吸引讀者。在這里看報紙翻雜志,你可以很自在,很隨意,工作人員不會來趕你,不會對你翻白眼。不少男士在妻子逛街購物時,會到這里來尋找安寧,靜下來慢慢等人。更不用說,那么多鐵桿“粉絲”會從大老遠跑來,就是為了看看一本雜志到了沒有,仿佛會老朋友一樣,不去不得味。在金華,這么特殊而有文化味的“小地方”真的很少很少,而且正越來越少。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現在即使是“鐵桿粉絲”也在減少,在流失。畢竟網絡的沖擊太大,工作壓力漸大的都市人,不僅讀書看報的時間大量被擠壓,而且閱讀習慣也在電子化,網上可看書,手機上能讀報,報刊亭的沒落是必然的。
這家小店的撤離,從另一方面說,也是分流引起的,是報刊亭的集體強盛造成的。因為有了替代品,因為僅僅西市街周邊,人民廣場附近就集中了10多個報刊亭。能說不便民?但是,這或許只是報刊亭名義上的勝利,因為如今的報刊亭,已非從前單純的報刊亭。現在所謂的報刊亭,不僅賣報刊,更賣水賣飲料,而且代繳水電費,賣汽車票,賣彩票……可以說,報刊的贏利只是小頭,生存還得靠那些雜七雜八的服務。再看看報刊亭起家的“本行”,一些高端雜志報紙難銷滯銷,一些有品位的綜合性報刊走不動,于是各種市井八卦、生活養生興盛不息。
大多報刊亭現在嚴重偏科,但這也是被逼無奈。所以,人們才會懷念西市街上的這家小店,因為它全面,它賣的報刊有600多種,就像大超市一樣,到這里基本能買到想要的。還因為它駐守在最市中心,最老金華的地段,所以,雖然要挑報刊最多最全的地方,金華火車西站附近的郵政報刊批銷中心也有,但那樣的距離就遠了。一如當年新華街上新華書店撤離,不方便是自然的,還好新店距離不遠。
我們身邊的報刊亭越來越多,而讀報看雜志的人卻越來越少;附著于報刊亭的服務、功能越來越立體、多元,而它的本來面目卻越來越模糊。一家最老最典型的報刊小店的關停,多少還是照出了些什么。一座幸福、感人的城市,需要一個個溫暖的文化小棧,需要能讓匆匆人們駐足的心靈驛站———而不僅僅是越來越多、越來越龐大的商場、購物體。
- 相關新聞:
- ·2015年全球網絡廣告支出超報刊印刷雜志總和 2012.12.07
- ·蘋果公司回應中國作家維權行動 2012.12.07
- ·青浦報2013年印刷服務政府采購項目采購公告 2012.12.06
- ·福建正式申報海峽國家數字出版印刷基地 2012.11.28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