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改革面臨三大“關口”考驗
2013-11-11 14:02 來源:新華社 責編:陳莎莎
- 摘要:
- 35年改革開放,成就了中國今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奇跡。環顧全球,世界經濟格局正在深度調整,高速增長的中國列車也開始減速。全世界矚目:已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的中國改革,將如何引領中國經濟涉險灘、闖關隘,續寫發展奇跡。
【CPP114】訊:35年改革開放,成就了中國今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奇跡。環顧全球,世界經濟格局正在深度調整,高速增長的中國列車也開始減速。全世界矚目:已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的中國改革,將如何引領中國經濟涉險灘、闖關隘,續寫發展奇跡。
“發展與轉型”關:
亟待突破傳統增長模式束縛
2013年秋冬之交,揮之不去的霧霾再度肆擾中國。
對處在轉型關口的中國,霧霾絕非僅是環境的災害,更是對中國高能耗增長模式的嚴重警示。
十多年來,我國屢屢加大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但卻陷入“產能越去越多”的怪圈。
化解產能過剩之難,折射出中國經濟轉型之艱。“表面看是產能過剩,實際上是一些地方政府盲目競爭上項目,造成重復建設‘遍地開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趙振華說。
近幾年,地方政府公司化趨勢明顯,不少地方打著推進城鎮化旗號搞造城運動,政府經營城市,土地拍賣“地王”頻出,房價越調越高……
“中國提出轉變增長方式已近20年,為什么成效不夠顯著?根源就在于體制性障礙。”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唯有推進市場化改革,方能為經濟轉型升級鋪平道路。
發展與轉型,宛如拉動中國經濟騰飛的“雙翼”,只有找到二者間的“黃金平衡點”,在發展中壯大經濟穩住就業,在轉型中提升經濟質量和效益,才能確保增速“換擋”期的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政府與市場”關:
劃清相互的邊界
當前,我國行政審批事項依然過多,少數地方、部門設置審批、許可的隨意性大,程序不規范,束縛了企業、公民參與經濟活動的積極性,容易出現權錢交易等腐敗行為。
不僅如此,如果政府對市場經濟的主體不能一視同仁,也會束縛社會資本的活力。
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的兩大支柱,但占中國企業總數九成以上、總量突破千萬家的民營企業發展仍面臨諸多障礙。
理清政府與市場的界限,從根本上轉變“萬能政府”形象,建設服務型政府,并非易事。
隨著新一輪行政體制改革開啟大幕,推進國務院機構改革、取消下放數百項行政審批事項、實行公司注冊資本“零門檻”、叫停公款考察性出訪、大力度反腐倡廉……今年諸多改革釋放出調整利益動真格的攻堅信號。
曬“三公”經費細賬、推官員財產公示、減并政府機構、打擊貪污腐敗……面對一個個“硬骨頭”,改革期待進一步突破。
“公平與正義”關:
努力實現共享共富
“公共產品短缺正成為當前社會的突出矛盾。”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問題更加關注,對公平有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歷經35年改革開放,中國解決了物質短缺,提高了百姓物質生活水平,但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的短缺成為社會發展的新矛盾。城鄉二元關系更導致一系列起點不公平問題。
當今,中國約2.6億農民工已成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戶籍、就業、社保、子女就學等一道道“門檻”,卻令他們不能與城里人享有同等教育、醫療、社保以及就業機會。
財富分配不公引發的貧富差距問題,也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大隱患。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說,要破解這一難題,只有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堵住導致收入分配扭曲的一系列制度漏洞。
實現公平正義,是發展的活力源泉與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也是中國在社會轉型期必須跨過的關口。
今年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保障起點公平的改革舉措,提高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比例;推進公平市場準入……傳遞出促進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改革方向。
實現公平正義,傳遞著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標——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
“發展與轉型”關:
亟待突破傳統增長模式束縛
2013年秋冬之交,揮之不去的霧霾再度肆擾中國。
對處在轉型關口的中國,霧霾絕非僅是環境的災害,更是對中國高能耗增長模式的嚴重警示。
十多年來,我國屢屢加大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但卻陷入“產能越去越多”的怪圈。
化解產能過剩之難,折射出中國經濟轉型之艱。“表面看是產能過剩,實際上是一些地方政府盲目競爭上項目,造成重復建設‘遍地開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趙振華說。
近幾年,地方政府公司化趨勢明顯,不少地方打著推進城鎮化旗號搞造城運動,政府經營城市,土地拍賣“地王”頻出,房價越調越高……
“中國提出轉變增長方式已近20年,為什么成效不夠顯著?根源就在于體制性障礙。”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唯有推進市場化改革,方能為經濟轉型升級鋪平道路。
發展與轉型,宛如拉動中國經濟騰飛的“雙翼”,只有找到二者間的“黃金平衡點”,在發展中壯大經濟穩住就業,在轉型中提升經濟質量和效益,才能確保增速“換擋”期的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政府與市場”關:
劃清相互的邊界
當前,我國行政審批事項依然過多,少數地方、部門設置審批、許可的隨意性大,程序不規范,束縛了企業、公民參與經濟活動的積極性,容易出現權錢交易等腐敗行為。
不僅如此,如果政府對市場經濟的主體不能一視同仁,也會束縛社會資本的活力。
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的兩大支柱,但占中國企業總數九成以上、總量突破千萬家的民營企業發展仍面臨諸多障礙。
理清政府與市場的界限,從根本上轉變“萬能政府”形象,建設服務型政府,并非易事。
隨著新一輪行政體制改革開啟大幕,推進國務院機構改革、取消下放數百項行政審批事項、實行公司注冊資本“零門檻”、叫停公款考察性出訪、大力度反腐倡廉……今年諸多改革釋放出調整利益動真格的攻堅信號。
曬“三公”經費細賬、推官員財產公示、減并政府機構、打擊貪污腐敗……面對一個個“硬骨頭”,改革期待進一步突破。
“公平與正義”關:
努力實現共享共富
“公共產品短缺正成為當前社會的突出矛盾。”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問題更加關注,對公平有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歷經35年改革開放,中國解決了物質短缺,提高了百姓物質生活水平,但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的短缺成為社會發展的新矛盾。城鄉二元關系更導致一系列起點不公平問題。
當今,中國約2.6億農民工已成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戶籍、就業、社保、子女就學等一道道“門檻”,卻令他們不能與城里人享有同等教育、醫療、社保以及就業機會。
財富分配不公引發的貧富差距問題,也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大隱患。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說,要破解這一難題,只有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堵住導致收入分配扭曲的一系列制度漏洞。
實現公平正義,是發展的活力源泉與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也是中國在社會轉型期必須跨過的關口。
今年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保障起點公平的改革舉措,提高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比例;推進公平市場準入……傳遞出促進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改革方向。
實現公平正義,傳遞著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標——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
- 相關新聞:
- ·解讀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化解產能過剩新舉措 2013.11.06
- ·王巖鑌:以改革創新精神務實推進綠色印刷實施 2013.11.05
- ·中國經濟今年“收好官”明年“開好局” 2013.11.05
- ·印刷企業ERP系統的選型及風險探析 2013.11.05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