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中國凹版雕刻印刷:精雕細刻顯神功(圖)
2013-12-01 17:50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江佳
- 摘要:
- 凹版雕刻印刷術是一種舶來的技藝,實用領域中,紙幣、郵票、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是它常見的寄宿地,這得益于它內蘊的精細、凹印以及復雜的工藝性等特點,是有價證券驗明正身的重要憑證。在科技推動下,凹版雕刻也發生了從手工制版向激光雕刻的轉變。技藝雖變,絕響猶存,優秀的手工凹版雕刻因為高超的藝術造詣叩擊著收藏者的心靈,成為收藏品中的一員。
【CPP114】訊:凹版雕刻印刷術是一種舶來的技藝,實用領域中,紙幣、郵票、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是它常見的寄宿地,這得益于它內蘊的精細、凹印以及復雜的工藝性等特點,是有價證券驗明正身的重要憑證。在科技推動下,凹版雕刻也發生了從手工制版向激光雕刻的轉變。技藝雖變,絕響猶存,優秀的手工凹版雕刻因為高超的藝術造詣叩擊著收藏者的心靈,成為收藏品中的一員。
齊白石(凹版雕刻)
手工凹版雕刻由雕刻師在銅版或鋼版上雕刻出均勻、細致的線條,再組成清晰美觀的圖案,線條分明、剛勁有力,色澤經久不衰。這種技藝由14世紀的版畫藝術蛻變而來,17世紀在歐洲盛行,19世紀末、20世紀初傳入中國。1908年,清王朝成立了中國第一家也是至今我國最大的以凹版印制產品的現代企業——度支部(原戶部)印刷局,由美國凹版雕刻師海趣任技師長,負責票版的產品設計、雕刻、制版并傳授技術。海趣親自設計的“大清銀行兌換券”雖然因為辛亥革命的成功而胎死腹中,但是它卻象征著中國政府凹版印鈔的開始,一批先進的設備也隨著機器雕刻師、花紋雕刻師、過版技師等人的來華應聘而被引入,中國印鈔業和凹版雕刻就此登上了歷史舞臺。
海趣主要傳授鋼版雕刻技術,并培養了吳錦棠、閻錫麟、李浦、畢辰年等中國第一代凹版雕刻人才。繼海趣之后的沈逢吉赴日本學習凹版銅版雕刻技術,歸國后培養出唐霖坤、孔紹惠等門人40多位。在他們的努力下,中國的凹版雕刻印刷走向輝煌,政府印鈔機構和商業性印書館成為凹版雕刻師們的重要陣地,涌現出像鞠文俊、宋凡、高振宇,臺灣的鮑良玉、李炳乾等一些令收藏界稱道的雕刻名家,一系列優秀作品,如郵票中的《保衛世界和平》、《關漢卿》,第三套和第四套人民幣上的雕刻圖案等也成了永恒不變的經典。
一件手工凹版雕刻作品是文字、花紋、裝飾、風景和人像的綜合體,是各專業雕刻家集體勞動的結晶。常見的銅版畫主要分為手工雕刻、腐蝕雕刻和機器雕刻等技法,手工凹版雕刻是手工雕刻中的一種,它雖然也會用到腐蝕雕刻,但是更側重于雕刻師的精雕細刻創作。雕刻師要左手執放大鏡,右手握刻刀,心平氣和地用刻針和雕刀一點一線地刻畫,稍有差池將會前功盡棄。據日本凹雕界用計算機統計,一塊鈔券原版要刻上百萬刀,雕刻師的勞動可見一斑。凹版雕刻作品講究以小觀大,重在精美,點線粗細、深淺配合合理,變化豐富,猶如浮雕。所以欣賞凹版雕刻作品,判斷其優劣,首先要讀其大效果,然后賞其技藝的精美,即便是細如發絲的線條也能清晰可辨,這都要求雕刻師具有嫻熟的工藝技巧和扎實的美術基礎及理論修養,于一刀一線中顯現神功。
從鈔郵券雕刻圖案的轉變可觀雕刻師藝術自覺意識的覺醒。1949年之前的中國鈔郵券上的雕刻裝飾圖案多仿制歐美建筑花頭,從未體現民族藝術;自1953年設計第二套人民幣開始,裝飾圖案開始突出民族風格,繼承了中國古典裝飾圖案,采用宮庭寺院雕梁畫棟的裝飾紋樣;1958年開始設計的第三套人民幣出現了變形圖案,更具時代感,手工凹版雕刻走向了多樣化。21世紀新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得傳統的手工凹版雕刻技術在激光雕刻的取代下漸漸隱退,現在的鈔郵券中很難再見到它的身影,留下的是手工凹版雕刻的時代印記和一個充滿懸疑的未來。
手工凹版雕刻在退役的同時也引起了凹版雕刻藝術作品收藏群體的關注,人民幣、郵票等紛紛走向收藏。除了物以稀為貴的收藏原理之外,這也與手工凹版雕刻強烈的藝術性和欣賞性不可分割。
齊白石(凹版雕刻)
手工凹版雕刻由雕刻師在銅版或鋼版上雕刻出均勻、細致的線條,再組成清晰美觀的圖案,線條分明、剛勁有力,色澤經久不衰。這種技藝由14世紀的版畫藝術蛻變而來,17世紀在歐洲盛行,19世紀末、20世紀初傳入中國。1908年,清王朝成立了中國第一家也是至今我國最大的以凹版印制產品的現代企業——度支部(原戶部)印刷局,由美國凹版雕刻師海趣任技師長,負責票版的產品設計、雕刻、制版并傳授技術。海趣親自設計的“大清銀行兌換券”雖然因為辛亥革命的成功而胎死腹中,但是它卻象征著中國政府凹版印鈔的開始,一批先進的設備也隨著機器雕刻師、花紋雕刻師、過版技師等人的來華應聘而被引入,中國印鈔業和凹版雕刻就此登上了歷史舞臺。
海趣主要傳授鋼版雕刻技術,并培養了吳錦棠、閻錫麟、李浦、畢辰年等中國第一代凹版雕刻人才。繼海趣之后的沈逢吉赴日本學習凹版銅版雕刻技術,歸國后培養出唐霖坤、孔紹惠等門人40多位。在他們的努力下,中國的凹版雕刻印刷走向輝煌,政府印鈔機構和商業性印書館成為凹版雕刻師們的重要陣地,涌現出像鞠文俊、宋凡、高振宇,臺灣的鮑良玉、李炳乾等一些令收藏界稱道的雕刻名家,一系列優秀作品,如郵票中的《保衛世界和平》、《關漢卿》,第三套和第四套人民幣上的雕刻圖案等也成了永恒不變的經典。
一件手工凹版雕刻作品是文字、花紋、裝飾、風景和人像的綜合體,是各專業雕刻家集體勞動的結晶。常見的銅版畫主要分為手工雕刻、腐蝕雕刻和機器雕刻等技法,手工凹版雕刻是手工雕刻中的一種,它雖然也會用到腐蝕雕刻,但是更側重于雕刻師的精雕細刻創作。雕刻師要左手執放大鏡,右手握刻刀,心平氣和地用刻針和雕刀一點一線地刻畫,稍有差池將會前功盡棄。據日本凹雕界用計算機統計,一塊鈔券原版要刻上百萬刀,雕刻師的勞動可見一斑。凹版雕刻作品講究以小觀大,重在精美,點線粗細、深淺配合合理,變化豐富,猶如浮雕。所以欣賞凹版雕刻作品,判斷其優劣,首先要讀其大效果,然后賞其技藝的精美,即便是細如發絲的線條也能清晰可辨,這都要求雕刻師具有嫻熟的工藝技巧和扎實的美術基礎及理論修養,于一刀一線中顯現神功。
從鈔郵券雕刻圖案的轉變可觀雕刻師藝術自覺意識的覺醒。1949年之前的中國鈔郵券上的雕刻裝飾圖案多仿制歐美建筑花頭,從未體現民族藝術;自1953年設計第二套人民幣開始,裝飾圖案開始突出民族風格,繼承了中國古典裝飾圖案,采用宮庭寺院雕梁畫棟的裝飾紋樣;1958年開始設計的第三套人民幣出現了變形圖案,更具時代感,手工凹版雕刻走向了多樣化。21世紀新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得傳統的手工凹版雕刻技術在激光雕刻的取代下漸漸隱退,現在的鈔郵券中很難再見到它的身影,留下的是手工凹版雕刻的時代印記和一個充滿懸疑的未來。
手工凹版雕刻在退役的同時也引起了凹版雕刻藝術作品收藏群體的關注,人民幣、郵票等紛紛走向收藏。除了物以稀為貴的收藏原理之外,這也與手工凹版雕刻強烈的藝術性和欣賞性不可分割。
- 相關新聞:
- ·三大問題導致煙包凹印水性油墨應用受限 2013.11.21
- ·人民幣上的凹版雕刻技藝 版畫藝術蛻變而成 2013.11.21
- ·北人PRC煙包專用機組式凹版印刷機 2013.11.05
- ·????????????? ?????????? 2013.10.23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