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業集團需延伸產業鏈 非報產業多元發展
2014-01-14 14:57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報 責編:陳莎莎
- 摘要:
- 據中國廣告協會報刊分會、央視市場研究(CTR)媒介智訊聯合發布的《中國報紙廣告市場分析報告》分析認為,2013年1~6月份中國報紙廣告降幅擴大到6.1%,略小于2012年同期7.6%的降幅,但是下半年報紙廣告會繼續下降。
【CPP114】訊:據中國廣告協會報刊分會、央視市場研究(CTR)媒介智訊聯合發布的《中國報紙廣告市場分析報告》分析認為,2013年1~6月份中國報紙廣告降幅擴大到6.1%,略小于2012年同期7.6%的降幅,但是下半年報紙廣告會繼續下降。早在2011年許多報業集團就感覺到報業增長“拐點”的到來,但是2013年的總體情況進一步表明,報業經濟真正的“嚴冬”剛剛來臨。
如何面對報業發展的困境和危機,大多數報業集團都在作積極的探索。在國家宏觀經濟趨緩、網絡等新媒體的沖擊下,報業集團除了繼續做好主業,利用報紙的公信力和品牌優勢,積極開拓非報產業,是走出“拐點”的有效途徑。
非報產業現狀和主要問題
我國報業集團發展非報產業已相當普遍,但是與主業的占比還不高,經濟貢獻還很低。濟南等15家副省級報業集團非報產業的平均占比還不到20%,而且涵蓋了文化創意、會展、物業等諸多領域。以濟南報業集團為例,集團旗下一共有大大小小經營性公司13個,行業涉及文化傳播、會展、房地產、家政服務等。由于各個公司都相對較小,總收入全部加起來還不到5000萬元。
國內比較有影響的非報產業項目主要有《大眾日報》投資建設的山東文化職業學院、深圳報業集團投資開發的華南文化產業基地、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傳媒夢工場等。可以看出,我國報業集團發展非報產業起步較晚,規模相對較小,對行業的貢獻率還很低。另外由于資源上的差異,報業集團在非報產業上的投入與布局千差萬別,導致規模大小不一,管理水平參差不齊。
據統計,與報業關系緊密的文化會展、物業地產、物流配送等行業是大多報業集團的優先發展的產業。其次是酒店旅游、教育咨詢與新媒體開發。游戲動漫、金融投資、商業銷售、社會服務、數據庫業務、電子閱讀、電子商務等尚在起步階段,市場份額很小。
眾所周知,我國的報業集團大多由黨報改制而成,從成立到現在經歷了一個從“報辦集團”到“集團辦報”的歷程。經過近20年發展,這些黨報集團無論從總體規模還是品牌影響力都有了較大提升。但是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報業集團的國際競爭力還不強,總體規模偏小。目前許多報業集團制定了“以報立業,多元強業”的發展戰略,但是非報產業到底占多大比重,非報產業在整個報業產業鏈中如何布局,許多報業集團缺乏頂層設計。正因如此,一些報業集團在多元化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非報產業全面開花、“豐產不豐收”的局面。
非報產業如何實現突破
首先,報業集團在制定非報產業戰略時,一定要切合實際,通盤考慮。哪些非報產業是優先發展的,哪些能反哺主業,這些問題要有一個遠景的規劃。只有將報業作為主業不動搖,非報產業緊緊圍繞主業來展開,方可形成以報業為基礎的產業鏈。報業集團的主業是報,既包括紙質的報,也包括手機報、電子報等各種形式的報。因此,報業集團不能只靠報紙的“二次售賣”來維系,而是要延伸產業鏈條,向新媒體、物流配送、商業印刷拓展,向跨界的文化創意、物業地產、旅游會展乃至影視動漫等產業拓展。
其次,積極實施媒體平臺經濟戰略。媒體平臺經濟戰略就是借助媒體特殊的、固有的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積極構建用戶主導的平臺,促進產業鏈雙方或多方聯絡、合作、交易,進而獲取直接或者間接的經濟效益。積極實施媒體平臺經濟戰略的優點,一是在集團頂層設計上明確了非報產業發展的方向,為非報產業發展打通了通道;二是明確了報業集團非報產業的主要客戶群,即報紙的讀者、廣告客戶以及其他經營業務客戶;三是可以整合更多的社會資源,實現報業品牌的延伸和增值。實施媒體平臺經濟戰略,徹底改變了過去讀者花錢訂報紙、做廣告的單一消費模式,通過媒體搭建的平臺實現多向、多方的合作,最終實現媒體與讀者之間的互利共贏。
“試驗田式”模式不可取
目前我國報業集團發展非報產業通常采取“試驗田式”的管理,一邊試一邊干。公司負責人干好干壞一個樣,大不了再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不僅如此,集團還常常把那些采編崗位上的富余人員調整到非報產業崗位上去。集團決策層這樣的態度注定了大多數非報產業要么“夭折”,要么“慘淡經營”。因此,要想使非報產業由“跑龍套”變成“挑大梁”,由“輸血”變為“造血”,就必須采取現代管理制度,明確公司的獨立法人地位,實行優勝劣汰的績效考核機制;在集團層面上對非報產業實行分別管理、平等對待,可以成立經營管理委員會,與編輯委員會兩套人馬、兩塊牌子,平起平坐、平等對待。從資金和人才上,實行相對獨立的管理體制,形成由董事會(黨委會)領導下的兩大平行機構——經委會和編委會。集團各子報分別下設相同機構,子報的非報產業既受本報的社長領導,同時又受集團經委會的監督。這樣的組織架構設計可以為非報產業創造相對公平的發展環境,從管理上改變非報產業“親娘生后娘養”的窘境。
關于引進和選拔經營人才,報業集團要放下黨報的架子,創新管理,把真正優秀的經營人才引進來、委以重任。除了事業留人、待遇留人,還要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創造求賢若渴、公平競爭的文化氛圍,最終用感情留人、文化留人。引進和選拔人才,不要苛求完美,苛求學歷,苛求戶籍和出身,只要有才干,有魄力,有為集團未來謀發展的理想和信念,就要大膽任用,不拘一格地提拔和獎勵。在使用干部時,要徹底打破“終身制”和“鐵飯碗”,打消“論資排輩”和“倚老賣老”,打破“官本位”和“裙帶關系”,真正做到讓想干事的有平臺,干成事的有舞臺,干大事的有后臺。
如何面對報業發展的困境和危機,大多數報業集團都在作積極的探索。在國家宏觀經濟趨緩、網絡等新媒體的沖擊下,報業集團除了繼續做好主業,利用報紙的公信力和品牌優勢,積極開拓非報產業,是走出“拐點”的有效途徑。
非報產業現狀和主要問題
我國報業集團發展非報產業已相當普遍,但是與主業的占比還不高,經濟貢獻還很低。濟南等15家副省級報業集團非報產業的平均占比還不到20%,而且涵蓋了文化創意、會展、物業等諸多領域。以濟南報業集團為例,集團旗下一共有大大小小經營性公司13個,行業涉及文化傳播、會展、房地產、家政服務等。由于各個公司都相對較小,總收入全部加起來還不到5000萬元。
國內比較有影響的非報產業項目主要有《大眾日報》投資建設的山東文化職業學院、深圳報業集團投資開發的華南文化產業基地、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傳媒夢工場等。可以看出,我國報業集團發展非報產業起步較晚,規模相對較小,對行業的貢獻率還很低。另外由于資源上的差異,報業集團在非報產業上的投入與布局千差萬別,導致規模大小不一,管理水平參差不齊。
據統計,與報業關系緊密的文化會展、物業地產、物流配送等行業是大多報業集團的優先發展的產業。其次是酒店旅游、教育咨詢與新媒體開發。游戲動漫、金融投資、商業銷售、社會服務、數據庫業務、電子閱讀、電子商務等尚在起步階段,市場份額很小。
眾所周知,我國的報業集團大多由黨報改制而成,從成立到現在經歷了一個從“報辦集團”到“集團辦報”的歷程。經過近20年發展,這些黨報集團無論從總體規模還是品牌影響力都有了較大提升。但是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報業集團的國際競爭力還不強,總體規模偏小。目前許多報業集團制定了“以報立業,多元強業”的發展戰略,但是非報產業到底占多大比重,非報產業在整個報業產業鏈中如何布局,許多報業集團缺乏頂層設計。正因如此,一些報業集團在多元化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非報產業全面開花、“豐產不豐收”的局面。
非報產業如何實現突破
首先,報業集團在制定非報產業戰略時,一定要切合實際,通盤考慮。哪些非報產業是優先發展的,哪些能反哺主業,這些問題要有一個遠景的規劃。只有將報業作為主業不動搖,非報產業緊緊圍繞主業來展開,方可形成以報業為基礎的產業鏈。報業集團的主業是報,既包括紙質的報,也包括手機報、電子報等各種形式的報。因此,報業集團不能只靠報紙的“二次售賣”來維系,而是要延伸產業鏈條,向新媒體、物流配送、商業印刷拓展,向跨界的文化創意、物業地產、旅游會展乃至影視動漫等產業拓展。
其次,積極實施媒體平臺經濟戰略。媒體平臺經濟戰略就是借助媒體特殊的、固有的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積極構建用戶主導的平臺,促進產業鏈雙方或多方聯絡、合作、交易,進而獲取直接或者間接的經濟效益。積極實施媒體平臺經濟戰略的優點,一是在集團頂層設計上明確了非報產業發展的方向,為非報產業發展打通了通道;二是明確了報業集團非報產業的主要客戶群,即報紙的讀者、廣告客戶以及其他經營業務客戶;三是可以整合更多的社會資源,實現報業品牌的延伸和增值。實施媒體平臺經濟戰略,徹底改變了過去讀者花錢訂報紙、做廣告的單一消費模式,通過媒體搭建的平臺實現多向、多方的合作,最終實現媒體與讀者之間的互利共贏。
“試驗田式”模式不可取
目前我國報業集團發展非報產業通常采取“試驗田式”的管理,一邊試一邊干。公司負責人干好干壞一個樣,大不了再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不僅如此,集團還常常把那些采編崗位上的富余人員調整到非報產業崗位上去。集團決策層這樣的態度注定了大多數非報產業要么“夭折”,要么“慘淡經營”。因此,要想使非報產業由“跑龍套”變成“挑大梁”,由“輸血”變為“造血”,就必須采取現代管理制度,明確公司的獨立法人地位,實行優勝劣汰的績效考核機制;在集團層面上對非報產業實行分別管理、平等對待,可以成立經營管理委員會,與編輯委員會兩套人馬、兩塊牌子,平起平坐、平等對待。從資金和人才上,實行相對獨立的管理體制,形成由董事會(黨委會)領導下的兩大平行機構——經委會和編委會。集團各子報分別下設相同機構,子報的非報產業既受本報的社長領導,同時又受集團經委會的監督。這樣的組織架構設計可以為非報產業創造相對公平的發展環境,從管理上改變非報產業“親娘生后娘養”的窘境。
關于引進和選拔經營人才,報業集團要放下黨報的架子,創新管理,把真正優秀的經營人才引進來、委以重任。除了事業留人、待遇留人,還要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創造求賢若渴、公平競爭的文化氛圍,最終用感情留人、文化留人。引進和選拔人才,不要苛求完美,苛求學歷,苛求戶籍和出身,只要有才干,有魄力,有為集團未來謀發展的理想和信念,就要大膽任用,不拘一格地提拔和獎勵。在使用干部時,要徹底打破“終身制”和“鐵飯碗”,打消“論資排輩”和“倚老賣老”,打破“官本位”和“裙帶關系”,真正做到讓想干事的有平臺,干成事的有舞臺,干大事的有后臺。
- 相關新聞:
- ·《國際金融報》改日報為周報了 你怎么看? 2014.01.07
- ·專家談《新聞晚報》休刊:出身就帶有致命缺陷 2014.01.02
- ·發行受困 閱讀率下降 報業需借勢破冰 2013.12.31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