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B分析師申飛:中國B2B行業將進入后平臺時代
2014-05-31 12:35 來源:我愛B2B 責編:嚴影
- 摘要:
- 文章討論了B2B概念,中美B2B差異,國內B2B現狀以及B2B的發展方向四部分。
【CPP114】訊:這篇文章是5月27日B2B行業首屆論壇上的主題演講,討論了B2B概念,中美B2B差異,國內B2B現狀以及B2B的發展方向四部分。
一、什么是B2B?
在國內做B2B的朋友中,很多只承認第四家,也就是阿里巴巴屬于B2B,然而在我看來上述企業都屬于B2B。ISS是丹麥的一家公司,向企業客戶提供設備管理、安防、保潔、配餐等服務;TI德州儀器,是半導體行業中的重要廠商,提供半導體行業中大量的芯片產品,比如MCU,DSP,邏輯器件,無線模組等等;第三家富士康,這個大家都比較熟,OEM代工的三巨頭之一;最后一家是阿里巴巴,國內規模最大的B2B綜合電商平臺。
為什么我認為以上4家企業都是B2B?我們對B2B的概念,更多是宏觀的定義,即“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商業行為”,這一認定與國內現有B2B行業的認知不同。在國內,有兩種主流認知,一,B2B指代的是企業間的電子商務行為;二,B2B專指面向企業客戶服務的B2B電商平臺。在我們看來,這樣的定義較狹義,B2B應該指代更大的范圍,而我們上述的“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商業行為”,其實將B2B指代了一種營收模型(Revenue Model)。
二、中美B2B模式的差異
上面的4個企業,反映了中美對B2B認識的不同,他們有哪些差異?我們看一下這個表。
從用戶路徑上看,中國B2B模式更多是B(供應方)——M(市場)——B(采購方)的路徑,而美國是B(供應方)——B(采購方)的路徑。我們的M指代的是Marketplace,如阿里、環球資源、慧聰網,美國則是供應方與采購方的直接對接。
業務模式上,我們更多是平臺搭臺,營銷驅動,在美國則是技術搭臺,業務驅動。以TI為例,他的樣片與采購功能是如何實現,如何展示授權代理商的庫存情況,這些內容是采購方不關心的,采購方關心的是最小包裝是多少只,包裝的樣式如何,哪家授權代理商有多少庫存等等,類似這樣的信息。而TI業務也是這么操作的,他們去拜訪客戶往往有兩名工程師同行,一名銷售工程師,一名技術工程師,當場技術工程師會和采購方的技術進行溝通,確認產品的技術細節,從而確定產品是否完全適用,所以我們說重心在業務驅動上。
營銷上,我們的B2B是B2B平臺營銷與搜索引擎營銷為主,盡管社交媒體營銷有試水,但是目前都很難說哪個平臺成功地實現了B2B營銷;在美國,我們看到搜索引擎、社交媒體、EDM等各種營銷工具,社交媒體中甚至出現了Linkedin這樣B2B屬性明顯的平臺(國內的領英也還在起步期),而EDM在國內則基本等同于垃圾郵件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國內的EDM到現在都少見退訂按鈕。在營銷的數據化分析方面,我們也處于劣勢,缺少完整的體系,也缺少數據分析的實踐。第三方服務方面,我們過多地重視、強調M的作用,忽視其他第三方服務,而美國市場則有眾多的第三方服務,有的服務于企業的核心業務,有的服務于企業的非核心業務,比如上述的ISS就服務于企業的非核心業務。
這種差異是如何出現的,企業信息化的不同階段是一個重要因素。中國的企業信息化一直非常落后,如果最早沒有M的介入,大家的B2B可能就玩不下去。我最早在的系統集成公司,進銷存仍在使用Excel,很難想象這樣的系統如何支撐業務升級,后面換用了阿里的錢掌柜,結果錢掌柜最后消失了。我們的政治書告訴我們,二三次技術革命并行為發展中國家追上發達國家的速度壓縮了時間,但是用戶慣性的問題如何扭轉,對于中國的B2B來說,這是一個問題。目前最靠譜的解決方案似乎就是等待熟悉互聯網的80、90們能夠影響到公司運作方式的那一天。
綜上,這種中美差異顯示,我們僅看到了B2B前臺(電商平臺),而忽略了后臺(服務機會)。
- 相關新聞:
- ·當“畢昇”遇上互聯網(圖) 2014.05.24
- ·????????????????? 2014.05.22
- ·中國互聯網企業搶占跨境電商服務市場 2014.05.16
- ·柯達正式任命新一屆CEO杰夫·克拉克 將轉型B2B技術領袖 2014.03.13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