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舞弊、印題失誤:高考究竟考倒了誰?
2009-06-15 10:32 來源:新華網 責編:嚴影
2009年全國高考今天結束,緊張的閱卷和錄取工作即將展開。
對于1020萬考生及其家長而言,過去的兩三天,是他們十幾年來一直為之努力、辛苦準備、滿懷期待同時又略帶不安和思慮的幾天。盡管錄取率的不斷提高,已讓"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狀況發生了根本改變;"一考定終身"也不再是一些人的唯一選擇,但對于大多數考生——尤其是尋常百姓的孩子、身處社會底層的人群而言,高考依然是他們改變自身命運、實現夢想的難得途徑。盡管這些年來,對高考的批評和責難不絕于耳,卻必須承認,它是現實條件下最可行的人才選拔方式,同時也是個人所能把握的改變地位的唯一通道。因此,即使面對困頓,面對壓力,面對未來的不可知,也懷揣美好憧憬,不敢懈怠;也因此,公平公正這一屢次被敘說、難免被看做老生常談的不得不再一次被提及。
畢竟,圍繞高考,曾經發生過不少舞弊事件——廣東電白的集體作弊事件,安徽碭山的群體替考事件,甘肅天水的高考移民事件,羅彩霞式的冒名頂替事件;還有不少暗藏權力、被金錢收買的"加分"政策——所謂"體育特長生",花錢就能買到;航模比賽的加分者,多是領導干部和教職工子弟……這些事件的發生,可能只是"小概率",但它們對高考公平的傷害,對社會正義的侵蝕,絕非微乎其微。要知道,考試中的一分之差,可能帶來有天壤之別的結局,對具體的當事人而言,這些"細小"的公平,決定著他們的前途命運,改變著他們此后的人生軌跡。
有人將高考稱之為"國考",其重要性毋須多言。在中國這樣一個高等教育資源尚不充足的國家,高考必須"保證人人都有機會平等參與"。作為國家級的統一考試,程序正義是其必須堅守的價值。我們看到,為了保證高考的公平公正,教育部專門出臺"五項禁令";考場93萬人監考,約6萬考場實行了視頻監控;教育、公安、信息等相關部門合作,查處各類涉嫌舞弊事件;考試中心對閱卷人員進行專門培訓……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守護"國考"的威望與正義。
要知道,考試及招生錄取工作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池,都是對高考權威和公正的傷害。在決定命運的關鍵時刻,我們希望,閱卷的老師能夠認真再認真些;錄取時,對考生信息的核查,能仔細再仔細些;各種各樣的加分政策,能得到有效審查,真正體現教育改革的目的;對于權錢操控下的各種作假舞弊,多些防范;對于已經發現的違規違紀,從嚴查處,絕不姑息……
同時,從教育的整體公平性而言,區域差異、城鄉差異能夠進一步縮小。今年,84萬考生棄考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解讀。需要指出的是,近5年來,每年都有10%的考生因為種種原因(出國留學、成績不好、讀不起大學等)放棄高考,今年的棄考比例當屬正常。但有一點必須重視,棄考的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考生,許多選擇了出國留學;棄考的農村考生,多半因為讀不起大學——城鄉之間長期存在的教育不公平,并沒有弱化,反而有加強的趨勢。
另一方面,區域差異依然存在。京滬等大城市的錄取率在70%以上,考生們更多的是在比拼讀名牌大學好專業;陜西、貴州等一些經濟不發達省份,錄取率在50%左右,遠低于62%的平均錄取率。此外,名校的招生向大城市傾斜,向所在地傾斜等備受責難的"頑疾",尚未徹底改變。
必須承認,在當前的條件下,填平鴻溝、抹平一切差異,并不現實。我們能做的是,讓區域、城鄉、戶籍、貧富這些阻礙,變得越來越小,讓縮小差異的過程盡可能快一些,讓天下考生有更多自主選擇的機會。
我們不希望高考中的徇私舞弊,傷害人們對公平的信念;不希望權力與金錢的操控,改變考生自我奮斗的路徑;我們希望,高考的每一個環節——考試、閱卷、錄取,都能體現程序正義,并最終實現真正的公平公正。(馮雪梅)
高考最該關注的還是如何確保公平
來源:新京報
2009年普通高考今天開始。和往年一樣,今年的高考同樣牽動了政府、社會、每一位考生家長的心。顯然,對應試學生而言,高考并非只是卷面上的問號、選擇題與填空題,因為從準備高考到最后塵埃落定,與考生同樣需要過考的,還有社會與家長對高考抱持著怎樣的態度和心理,以及政府部門的管理能力和對高
考制度的把握。
今年有1020萬考生參加高考。與此對應的,是經久未衰的"全民關注高考"?紙鐾饽抗饨棺频母改缸圆槐匮,為了盡心盡力,有許多家長提前請假,在考場周圍租住陪考;為了給考生營造良好的考試環境,各地政府部門也都出臺了照顧考生的政策。比如,北京交管部門推出高考期間九項措施,包括6月8日接送考生車輛不受尾號限行限制。
過去一段時間,高考成了媒體報道的熱點之一。人們注意到,關心高考、呵護考生,已成一種時尚。與此同時,"高考經濟"也紛至沓來。高考房、高考餐,有的家長購買醫療設備給考生吸氧……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各地還制定了高考期間甲型H1N1流感應急處置預案,在考點配備口罩,出現疑似病人啟用備用考場,一旦出現疫情將得到科學有效處置。
凡此種種,可謂無微不至,它們無一例外地顯示社會對高考的重視與關切。這也是一個社會應有之風范。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作為一種尚待完善的人才選拔機制,許多人更關心的仍是高考的制度環境和考試公平的建設。
一方面,隨著社會的開放,有不少年輕人選擇放棄高考,直接走入社會,打拼人生。但是,這樣心甘情愿放棄高考的人畢竟是少數。許多人放棄高考則是由于家庭貧窮或其他原因。說到由于貧窮而放棄高考,這種現象多發生在農村考生中。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尤其是迫于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天之驕子"之風光不再、好工作難找,許多農村學生上高中只為拿畢業證,以便外出打工。此外,一個公開的秘密是,一些學校迫于升學率的比拼壓力,召集部分升學無望的考生做思想工作,勸其棄考。
顯而易見,這兩種壓力,無論是家境貧寒還是學校勢利,都使一些考生失去了叩開大學校門的機會。
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會公平。另一方面,對那些有緣參加高考的學生而言,也可能由于種種人為因素受到挫折,而這種人為因素主要體現為權力的暗箱操作。不久前,有媒體就披露了浙江紹興一中高考航模加分的怪現象:在紹興一中2009年提出航模高考加分申請的19名考生中,13名是當地各級領導干部的子女,其余6名是教師子弟。不僅是紹興一地,浙江寧波、溫州等地也有學生從未參加過航模類比賽,也缺乏相應的能力與特長,卻享受高考加分政策的消息。(新華社6月6日電)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當所有考生不得不為了有限的教育資源而熬苦求學時,這種莫名其妙的加分獎勵,實則是對他者權利的公然剝奪,是對考試公正的公然踐踏。高考加分制度涉及每一位考生,涉及教育的公平,因此制度的設置和調整都需要經過嚴格的論證,確保每個考生的加分資格真實有效。
因此,今日之關注高考,最該關注的其實還是如何確保公平問題。隨著中國社會進一步開放與多元化,年輕人的成才路徑越來越多,許多人對高考的態度也已悄悄發生了變化。事實上,具體到高考本身而言,也遠不如當年,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時那般壯烈。
如今,不管是報考人數還是錄取率,都有大幅度提高,2009年的錄取率將近62%。在此意義上,對高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抱之以平常心。然而,對一些破壞高考公平公正之現象,從政府到社會都應該睜大眼睛。因為它們對考生的干擾,并不亞于考場之外聲聲刺耳的噪音。(社論)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