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麥草制漿企業數量減少到24家
2009-08-14 09:21 來源:大眾日報 責編:涂運
- 摘要:
- :“治、用、!倍啻氩⑴e的流域污染綜合治理,使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山東段調水沿線水質持續改善:曾經絕跡多年的毛刀魚、小銀魚等珍稀魚類重現南四湖;人工濕地中棲息的鳥類增加近百種;規模以上草漿生產企業由 700多家減少到24家,總體產量卻翻了近一番;8 年間,調水沿線水質COD 平均濃度下降 82.7%,氨氮平均濃度下降90.8%……
【我要印】訊:“治、用、保”多措并舉的流域污染綜合治理,使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山東段調水沿線水質持續改善:曾經絕跡多年的毛刀魚、小銀魚等珍稀魚類重現南四湖;人工濕地中棲息的鳥類增加近百種;規模以上草漿生產企業由 700多家減少到24家,總體產量卻翻了近一番;8 年間,調水沿線水質COD 平均濃度下降 82.7%,氨氮平均濃度下降90.8%……
“治”:破解結構性污染難題
“南水北調”是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狀況,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的重大戰略性工程。山東作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主要通道,涉及山東南四湖、東平湖、沂沭河、小清河、山東省轄海河五大流域,10 個地級市,輸水干線487公里,流域面積達 5.7 萬平方公里。要達到調水水質 III類標準,需要削減污染物80% 以上,任務非常艱巨,被國內專家稱為治污“ 世界第一難”。
針對輸水線路長、面積廣、小流域多的特點,山東總結多年的治污實踐經驗,走出了一條“治、用、保”多措并舉的流域污染綜合治理的新路子。
所謂“治” 就是指污染治理,包括結構調整、清潔生產、末端治理、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在內的全過程污染防治。作為造紙大省,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山東僅規模以上草漿生產企業就有700多家,造紙行業COD(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占工業COD的近七成,成為水污染的主要來源。為從源頭上控制結構性污染,山東省采取法律、行政、科技、市場等綜合手段,在2001年關閉調水沿線所有42家2萬噸以下造紙企業草漿生產線的基礎上,2003年以來先后實施了14 個地方環境標準,分時段逐步加嚴,引導企業調整原材料及產品結構,關閉淘汰落后高耗產能。同時,制定實施了我國第一個流域性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將調水沿線劃分為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按照排放標準和環境質量標準相銜接的原則,分區執行嚴于國家要求的排污要求,從實質上取消了高污染行業的排污特權。
“標準杠桿”的約束力促使各造紙企業視環保為企業的“生命工程”,加大投入引進開發造紙新工藝和治污新技術,或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與2000 年相比,2006年山東省紙和板紙產量提高到1166 萬噸,增加了1.67 倍;利稅達到71億元,增加 1.9倍,造紙工業的總體規模和利稅均居全國同行業榜首。與此同時,麥草制漿企業數量減少到24 家,COD 排放量削減了52% ,實現了經濟與環境的雙贏。
“用”:水資源高效循環利用
所謂“用”就是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在污染治理的基礎上, 發揮河道自凈能力,利用流域內季節性河道和閑置洼地,因地制宜建設中水截、蓄、導、用設施,合理規劃中水回用工程,減少廢水排放量。
截污導流工程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山東段 11個單項工程之一,2008 年 21 項工程全部開工建設,其中3 項主體工程基本完工。截污導流工程就是將經治理達標排放的污水進行截、導、蓄、用,在調水期間,不進入或少進入調水干線,而是回用于生產、農業灌溉或城市景觀設施,保證調水水質安全和區域生態安全。
棗莊市在薛城大沙河流域修建橡膠壩,對達標的廢水逐級攔蓄凈化、降解污染,河流中 COD 濃度由上游的62毫克/升下降到 28 毫克/升;對處理后的中水循環利用,每年回灌地下水1000 多萬立方米、擴大灌溉面積16 萬畝,并正在建設向海化化工園供應中水的配套工程,最大限度地實現了轄區內部水資源循環利用,有效促進了廢水減排。
據測算,南水北調山東段截污導流工程建成后,每年調水期共可攔蓄中水 3.06億立方米、徑流1.39億立方米。在保證調水水質的同時,為區域內近 185.3萬畝農田提供灌溉水源,使得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得到進一步深化。
“保”:構筑“生態屏障”
所謂“保”就是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綜合采用河流入湖口人工濕地水質凈化、河道走廊濕地修復、湖濱及湖區濕地修復等生態修復和保護措施,對流域的生態恢復過程進行強化。
濟寧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通道,擔負重要調蓄功能的南四湖溝通4省32 個縣(市、區)3.17 萬平方公里流域的河流。 2005 年,山東在新薛河入湖口開始“ 退耕還濕” 嘗試,從南方引進蘆竹等濕地作物推廣種植。政府對退耕農民給予生態補償,并與3 家造紙廠簽訂蘆竹保護價收購合同,在利用人工濕地凈化水質的同時,幫助農民增收致富。通過“退耕還濕”,新薛河入湖口農民收入明顯提高,由原來種植大豆、小麥等農作物的每畝670元提高到 918元,而每年化肥、 農藥施用量則分別削減了500噸和 7噸。
據監測數據,濕地凈化系統對COD 的去除率達到 50% 以上,對氮、磷的去除率達到60% 以上,濕地工程出水水質達到了地表水 III 類標準,符合南水北調水質要求。 新薛河人工濕地水質凈化示范區內植物種類已達 54 種,比生態修復前增加72% ;鳥類增加近百種,每年以濕地作為中轉遷徙地的候鳥達100多萬只。
通過走“治、用、保”多措并舉的流域污染綜合治理的新路子,從 2000 年到2008 年,在調水沿線GDP 保持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南水北調山東段調水沿線水質COD 平均濃度下降了82.7% ,氨氮平均濃度下降了90.8% ,水質持續改善。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將麥草“吃干榨盡” 天一紙業在造紙黑液中淘金
我國第一條TCF漂白麥草漿生產線
江蘇叫停麥草漿制紙 大力發展蘆葦造紙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