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的數字化轉型:從形態到價值(下)
2009-09-07 09:49 來源:21世紀商業評論 責編:樂軒
- 摘要:
- 《紐約時報》:新聞——無論是刊登在報紙、雜志、電視、廣播電臺、網絡或移動設備上,都面臨著由互聯網引發的永久性改變的巨大壓力,以及由當前嚴重的經濟低迷導致的周期性壓力。此外,我們身邊發生著更為重要的變化,那就是新聞正在通過全新的信息生態系統發生著變形,包括新聞本身的定義也正在改變。
【我要印】訊:媒體的變革與堅守——紐約時報集團高級副總裁凱瑟琳.馬蒂斯訪談
受訪人:凱瑟琳.馬蒂斯,Catherine JMathis,紐約時報集團高級副總裁,企業公關發言人。
目前報業正在經歷一段艱難的日子,您認為這個行業正在走向滅亡么?
《紐約時報》:我們意識到現在所處的行業正在受到挑戰,但我們堅信,無論現在還是將來,人們對高質量新聞的需求會一直存在。這種需求正是報紙存在的原因,對網絡媒體亦然。
在美國,當你把紙媒與數字媒體的受眾相加,你會發現讀者群數量一直處于增長狀態。我們相信增長的原因是這些報紙通過雇傭專業的新聞記者查證事實真相、準確報道,贏得了讀者的信任。廣告客戶評估報紙及其目標讀者,是因為廣告需要傳遞產品信息、增加品牌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報紙在我們國家的公民生活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信息是民主政治生存的血液,記者的工作可以使公民在投票站進行選舉時,以及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作出深思熟慮的決定。
沒有人能夠解答我們行業目前面臨的所有問題,我們努力順應新技術和消費者喜好的變化來重塑公司。盡管我們都希望紙媒將繼續長久地持續下去,但我們已經準備好通過任何消費者喜好的平臺,來支持我們的新聞、廣告和其他關鍵運營。
傳統媒體的數字化趨勢看起來已經無法避免,那么紐約時報集團在自身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做出了哪些調整來迎接新媒體時代?
《紐約時報》:紐約時報集團已經對新的經營環境作出了積極的反應,建立了屬于21世紀的新媒體組織用以增強新聞質量。我們正依靠四個關鍵驅動力來增加數字業務的盈利性:第一,在我們的紙媒和網絡上介紹新的產品和服務,我們的目標是消費者無論何時何地有需求,都可以看到我們高質量的新聞報道;第二,繼續加強數字產品的研究和開發能力,以便開發新產品和在新業務領域建立聯盟;第三,調整我們的成本基礎,我們近幾年在削減開支方面已經取得了相當出色的成績;最后,通過并購及資產剝離,重新平衡我們的業務組合,出售不再適合公司發展的資產,特別是當我們尋求降低債務和改善現金流的時候。
在網站的商業模式探索上,《紐約時報》曾經經歷過免費、收費、免費等幾次反復,改變是基于什么原因?
《紐約時報》:當nytimes.com在1996年1月推出的時候,該網站除了對國際用戶收費以外,對美國本土用戶是完全免費的。在1997年7月,我們停止收費,向全球用戶開放。在2005年9月,我們推出了名為TimesSelect的項目。付費用戶可在nytimes.com上獲得本報社論同專欄作家發表的獨家文章。同時享有報紙在線歷史檔案內容的搜索查詢權限等。兩年后,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們意識到需要改變我們的戰術。盡管Times Select一年能為我們產生超過20萬的訂閱量、實現約1000萬美元的收入,但我們還是決定結束它。
搜索引擎的爆發性增長意味著,免費內容所帶來的流量增加、所帶動的廣告收入的增長,遠遠超過訂閱模式的收入。我們在nytimes.com上的廣告模式非常成功,但是我們認為,開發其他盈利模式同樣重要。
因此,我們正在研究有多少用戶愿意為在線內容付費?他們愿意支付多少價格?以此來找到增加在線收入來源的新機會。
您認為媒體的核心價值在流失嗎?媒體產業應該如何應對?
《紐約時報》:新聞——無論是刊登在報紙、雜志、電視、廣播電臺、網絡或移動設備上,都面臨著由互聯網引發的永久性改變的巨大壓力,以及由當前嚴重的經濟低迷導致的周期性壓力。此外,我們身邊發生著更為重要的變化,那就是新聞正在通過全新的信息生態系統發生著變形,包括新聞本身的定義也正在改變。
在一些領域,新聞正在通過其他途徑提供給我們巨大的機會。而在其他方面,它也同時面臨萎縮的現狀,這導致了從業人員的自我懷疑和用戶的迷惑。個人消費者正處于媒體體驗的中心,他們現在兼具生產者(通過廣泛的博客工具)、程序員(通過RSS、網絡服務和新聞閱讀)以及自身品牌建立者(想象人們在Facebook上建立自己的主頁)的身份。這就需要我們對于媒體與消費者的關系進行重新的思考。而消費者的興趣、行為以及期望都已經改變,他們要求互動性和參與度,能夠接受這個變化的企業將得到用戶的肯定。我們感到自豪的是,我們的報紙和網站在世界各地已經實現規模化,并成為全球話語不可缺少的重要參與者。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浙江: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充分發展
中國媒體業向外資敞開大門 傳統媒體阻力大
YouTube進軍地方新聞業傳統媒體態度謹慎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