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樂包裝:后半生的責任
2008-03-07 00:00 來源:《21世紀商業評論》 責編:余建良
作為全球最大的飲料紙包裝供應商,利樂公司不僅要求生產的每個包裝都源于可持續管理的森林,更致力于它們廢棄后的再生利用,這些舉措減少了巨大的資源消耗。但在由拾荒者和廢品收購站構成的中國資源回收體系下,如何讓盡可能多的利樂包裝都能被重新物盡其用,考驗著利樂的智慧。
利樂包裝,這種由紙、塑料和鋁箔制成的食品包裝在我們的生活中俯拾皆是,咖啡、果汁以及中國市場上超過九成的牛奶都裝在這種包裝當中出售。每年從中國的貨架上進入人們家中垃圾箱里的利樂包數以億計,巨大的市場份額也意味著巨大的社會責任。在綠色環保意識高漲的年代,人們開始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對其背后消耗的資源感到不安。無論是原料擷取還是廢棄包裝,如何實現“可再生”和“可利用”,成為了利樂一直在認真思考和努力的重要工作。
有沒有兼顧生態保護與商業競爭力的解決之道?利樂公司的創始人魯賓?勞辛博士有句名言:“包裝帶來的節約應超過其自身成本”,這句話不僅是商業箴言,對解決環保問題同樣有效。
在全球業務中上,利樂遵循一個覆蓋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可再生管理模式,從原材料使用、產品設計,到生產運作乃至消費后的包裝收集再利用,一切都圍繞著可再生和降低對環境的影響來運行。
在利樂包裝中,75%的原材料??紙板全部來源于得到國際權威認證的森林,這意味著這片森林得到有節制的開采和良好的可持續管理,可以真正生生不息。但森林生生不息,并不意味著就可以對這種資源不加珍惜。2006年,210億個廢棄的利樂包被回收再利用。在德國,通過著名的“綠點體系”??由消費品制造商在每個包裝上印刷綠點標志,以作為該包裝已經繳納了回收費用的標志,然后委托專業公司負責廢包裝的收集再利用??80%的利樂包都得到了回收利用。經過專業的加工處理,廢棄的利樂包裝可變身為公園護欄、垃圾桶、課桌椅、室外地板、紙張和衣架等許多實用而且環保的常見物品。
但是,在歐美國家行之有效的方法卻很難在中國的現狀下推而廣之,其中,最大的瓶頸就是缺乏一個合理的垃圾分類體系和高效的垃圾回收系統。
從1998年開始,利樂中國就有了從事環保工作的專門團隊。剛剛開始包裝的回收再生之路時,歐洲的經驗在中國毫無用武之地,利樂團隊因此十分困擾。一支由三位環保工程師和一位經理組成的小分隊開始了在中國從零開始的探索之旅。
這支小小的隊伍開始在中國各個城市中,追蹤利樂飲料包裝的“后半生”是如何走完的。從消費者飲用完后扔到哪個垃圾筐,到如何進入垃圾站,直至垃圾場,其間又經過多少道人手地翻檢。
事無巨細的摸排一道之后,利樂的環保團隊發現,在中國進行廢棄包裝回收的瓶頸存在于鏈條的兩端:一頭是中國尚未建立合理的垃圾分類體系,消費者也還沒有養成起很好的垃圾分類習慣,人們在家里大多圖方便隨手把各類垃圾混雜丟棄,紙包裝多半和頭天的剩菜混合在一起,這也使得后面的分揀十分困難。另一頭,能夠將回收后的紙包裝進行商業利用的企業也鳳毛麟角。
癥結在于,兩頭的問題成了相互鉗制的瓶頸。由于不能賣錢,消費者沒有動力把用過的紙包裝收集起來;而反過來,當利樂的環保工程師登門向造紙廠推薦用廢利樂包裝分離的紙漿時,盡管這些紙漿質量上乘,但造紙廠寧愿高價使用進口的廢紙,也不愿意嘗試一下,理由就是:“我這么大工廠,誰知道你一年能收來幾噸廢利樂包!就算你白送我一臺廢漿機,我還嫌麻煩管呢。”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